当前位置: 首 页>宣传教育>廉政文化>正文
解读古代衙署楹联 继承传统廉政文化
2016-04-25 09:04   南粤清风网   (点击: )

习近平主席说:“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,恰恰相反,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,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‘根’和‘魂’,丢了这个‘根’和‘魂’,就没有根基了。”中国历代广为流传的对联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。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正直廉洁的官吏张贴于大堂楹柱上的对联,往往是表达了他们的执政理念、价值追求、做人原则,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,是优秀的廉政文化软实力,对今人很有教育意义,习主席非常重视这部分经典联语。如2013年11月26日,同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就给大家念了这样一副对联:

得一官不荣,失一官不辱,休说一官无用,地方全靠一官;

吃百姓的板,穿百姓的衣,莫道百姓可欺,自己也是百姓。

这副对联是康熙十九年(1680年),河南内乡县县令高以永撰写的,悬挂于县衙的门柱之上。这副对联广为传颂的原因就在于它用浅显的语言揭示了“官”与“百姓”的关系以及地方官吏的重要作用。习主席说:“封建时代的官吏尚有这种认识,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。”

笔者受此启发,近期搜集到一些清朝官衙的楹联,稍作评点,分两类例举如下,以飨读者。

第一类,廉洁自律,亲众爱民方面:

为政戒贪,贪利贪,贪名亦贪,勿骛声华①忘政事;

养廉惟俭,俭己俭,俭人非俭,还从宽大保廉隅②。

注:①骛声华: 骛(wù),通“务”,追求。声华,声誉。

②廉隅:指器物的棱角,喻品行端正

这是薛时雨(1818-1885)题写于杭州府衙的一副对联。薛时雨,字慰农,安徽全椒人。清代咸丰年间进士,官至杭州知府,晚清著名词人。他以此联告诫自己不要贪利,亦不要贪名,节俭从政,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,保持自己高尚品德。

清朝名吏陶澍(1779-1839),字子霖,湖南安化人,嘉庆七年(1802年)进士,进入仕途后,廉洁自律,政绩卓著,累官至两江总督,谥号“文毅”,有《陶文毅全集》存世。37岁升任江苏道监察御史时,曾在官署厅堂撰写了一副富有哲理的楹联:

要半文不值半文,莫道人无知者;

办一事须了一事,如此心乃安然。

上联说,居官只要收别人馈赠的半文钱,你的人格就半文不值,何况做了亏心事是瞒不了别人的;下联说,办事要认真负责,敢于担当,果敢坚毅,立见成效,决不能敷衍塞责,拖泥带水,有始无终。

妄要同胞一分钱,请唾我面;

莫忘勤俭两个字,感服民心。

这是牛庆誉任陕西靖边县长时贴于县衙大堂上的一副对联。牛庆誉,清末民初人,生卒不详。他上任后张贴这副对联,表达了自己廉洁从政的决心。他对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,如清查账目、处理贪官、没收赃款、赈济灾民等,后被诬撤职时,百姓送“万民伞”以感其德。

有些廉吏为公示自己的廉政决心,其对联略带有赌咒发誓、自我惩罚的意味,如:

要一分非分钱,幽有鬼神,明有国法;

做半点昧心事,近报自己,远报儿孙。

这是龙锡庆(1835-1896)在陕西任知府时张贴的一副对联,其实质是对自己的警告。龙锡庆,湖南安化人,咸丰八年(1858年)中举,授刑部主事,累官至资政大夫。他为官清廉,卓有政绩,深受百姓爱戴。他还有一副对联广为传颂:

无助于国,无德于民,若犹华衣美食,有何面对尔父老;

为臣要忠,为子要孝,每当夙兴夜寐①,以此心报我君亲。

注: ①夙(sù)兴夜寐:起早睡晚,形容勤奋不懈。

这副对联律己警世,发人深省,对今天的官员也殊有教育意义。

余云涣(1834-1913),字凤笙,湖南平江人,他在贵州兴义任知府时,撰有一副大堂联:

不要百姓半文钱,原非异事;

但问一官两千石,所造何功?

此联通俗如话,告诫官吏,不拿百姓半文钱是起码的为官之德,并非是什么特殊事迹;重要的是问一问自己,拿着国家俸禄为老百姓办了几件好事?此联可谓是对懒官、庸官的当头棒喝。

以上几位廉吏都是言行一致,得到历史肯定的人物,用今天的语言表述,他们都属于“不想贪”的一类好官,他们是中华民族的“根”和“魂”,永远值得后人效法学习。

第二类,施政理念,价值追求方面:

林则徐(1785-1850),清朝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和诗人,官至一品,曾任湖广总督、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,是禁烟的民族英雄。他有一副流传颇广的自勉联:

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

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。

“有容”、“无欲”道出了做官必须具备的两种品格。一方面要有吸纳百川的海洋般的胸襟,眼光开阔,见识高远,有容人之量,有纳谏之雅,兼收并蓄,博采众长,方能形成自己的英明决策。另一方面,克制私欲,廉洁自律,拒绝来自任何方面的物资诱惑,不搞利益输送、营私舞弊之事,只有这样才能坚守原则,直道而行,刚强不屈。做一个手握重权的官吏,上述两条,缺一条就可能走向毁灭。

姚步瀛是乾隆三十四年(1769年)进士,陕西商州人,他任湖南慈利县令时,在大堂两边的柱子上贴出一副对联:

举动即愆尤①,常恐己过不闻,获戾②于朝廷百姓;

官民多壅隔③,安得下情上达,推恩如父子一家。

注:①愆(qiān)尤:过失过错。

②戾(lì) :罪,罪过。

③壅(yōng)隔:堵塞,上下不通。

这副对联从另一个方面道出了当官应具备的两种品格,一是谦虚谨慎,洞察己过,经常反省,防止做错事给国家百姓带来损失:二是要躬身了解下情,洞察民间疾苦,视百姓亲如家人,切切实实解决他们的困难。做到这两点,就不会犯“官僚主义、形式主义”的错误了。

魏源(1794-1857),道光年间进士,清代启蒙思想家,政治家,近代中国“睁眼看世界”的首批知识分子优秀代表。他在高邮做知州时,也在署斋张挂了一副对联:

上有青天,一片冰心盟上帝;

民皆赤子,满腔热血注民瘼①。

注: ①注,关注。民瘼(mò),老百姓的疾苦。

这是魏源任职时的铮铮誓言,如金石掷地有声:保证做到冰清玉洁,一尘不染,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,救民于水火。魏源上任用张贴对联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决心,值得今人效法。

左宗棠(1821-1885),字季高,晚清重臣,军事家、政治家,官至东阁大学士,军机大臣,他有一副流传颇广的对联:

发上等愿,结中等缘,享下等福;

择高处立,就平处坐,向宽处行。

有人评价这24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。上联的含义是:要胸怀大志,目光高远,为国家民族事业奋斗,但不要骄傲自大,目中无人;要广泛联系群众,广结善缘,察纳雅言,争取多数人的支持;在个人生活上不追求享受,不图奢华,过一般人的生活。下联的含义是:办事情立足点要高,站得高才能看得远;但做事又要从基层起步,“千层之台,起于累土”,一点一点积累,久久为功,由小到大,积土成山;“向宽处行”是说不狭隘,不钻牛角尖,不固执己见,要审时度势,应势而变,以期成功。

这副对联充满着辩证法,是每个当官掌权者应当牢记于心中的箴言警语。

虽贤哲难免过差,愿诸君谠论①忠言,常攻吾短;

凡堂属略同师弟,使僚友行修立名,方尽我心。

注:①谠(dǎng)论:正直的言论。

这是曾国藩挂于官厅的一副楹联,体现了他谦躬、中和、平等对待部下的态度。

曾国藩(1811-1872),字伯涵,号涤生,晚清重臣,官至两江总督,直隶总督,武英殿大学士,封一等毅勇侯,谥曰文正。习主席在一次讲话中引用过他的名言:“为官避事平生耻”。

官当大了容易自以为是,觉得个人了不起,搞“一言堂”,听不得相反的意见,“老虎屁股摸不得”,甚至用“顺我者昌,逆我者亡”的态度对待持异议的人。曾国藩官很大,但他却承认自己不完美,鼓励大家给他提意见,“常攻我短”。对待僚友视如师兄弟,帮助他们,辅助他们,甚至教育他们,使他们“行修名立”,成就一番事业。经过曾国藩的教育、熏陶、推荐、提拔而成名者甚众,有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外交家、工程技术家、经济学家等等。他说到就做到了。

下面是黄碧川的一副对联:

不食民一饭,不爱民一钱,乃吴隐之①为太守;

先天下而忧,后天下而乐,是范文正②作秀才。

注:①吴隐之,东晋人,曾为晋陵大守,广州刺史,是著名廉吏。

②范文正即范仲淹,宋代名吏,官至枢密副使,胸有大志,曾言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

黄碧川(1834-1890),湖南石门县人,清同治元年中举,上面的对联是他做陕西山阳县令时张贴于楹柱上的。他告诫自己要以古贤人为榜样,廉洁自律,忧国忧民。因政绩突出擢升大同知府,后退职主持澧阳书院,孜孜不倦,奖掖后进,经常用这副对联教育自己的学生。

对联文化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非常普及的文化形式,历史上留下来的楹联浩如烟海,笔者所举,挂一漏万,目的是激活优秀文化,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,显示其在当代的教育意义。解读若有不当之处,敬祈赐教。

上一条:“意不在酒”(孟源)
下一条:2015年度国内字——"廉"
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