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 页>宣传教育>理论研究>正文
没有谁可以免检
2015-11-12 11:50   中国纪检监察报   (点击: )

没有人愿意双手举过头顶,接受机场工作人员安检——那真是不大愉快的感受。因为,这是出于一种不信任的假设:不论是不是模范公民,都不能排除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的可能性。

觉得很委屈,心想,“把我看成什么人了!”更会觉得多此一举,坐了几十年飞机,从来都很安全。

然而,历述曾经发生的种种空难,不免大吃一惊。即使并非出于恶意,带违禁物品上机,一旦出事,全部报销,可怕!

我们之所以在万米云端高枕无忧,恰因为有关方面执行着最严格的空管制度。如果真有一天,什么人、带什么物件都可以,这样的飞机敢坐吗?

其实,社会生活中的制度、规则、约定等等,都是基于一个原理:在一个法治社会,善必须从排除恶的可能性中加以证明。不论多熟悉的朋友,借钱,还是要打个借条;还钱,还是要当面点清。

如果所有人都是正直无私、善良高尚的,那么制度、规定和约定中,就不需要有禁止、制裁甚至惩罚条款。而问题是,没有如果。即使多数人是善良的、高尚的,只有极少数人是不善良甚至是邪恶的,倘若不加以限制,也必导致种种灾难。

有人说,把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引入党风廉政的制度建设,是一种有益的尝试。

由此联想到干部考察工作和巡视制度。

考察是为了避免失察。但在有的地方,失察不仅屡屡发生,且偏差非常之大。倘若,把有的干部提拔时的考察报告和违法犯罪的起诉书比照来看,发现原来是“边腐边提”甚至是“越腐越提”,实在匪夷所思。

识人用人,百分百准确不大可能,但偏差太大,屡屡出错,值得反思。廉洁从政,兹事体大,倘有失察,将谬以千里。当然,看干部,不能戴有色眼镜,胡乱猜疑。没人告未必没事,有人告也未必有事。但确有值得注意的问题,也要彻底弄清。这件事不能稀里糊涂、模棱两可。

经验告诉我们,感觉往往不是事实。“试玉要烧三日满,辨才须待七年期。”深究疑似问题,然后一一排除,没有什么不好。所谓考察,和发现人才同等重要的是发现问题。在这个问题上,不能主观臆断,也不能都当老好人,而是要像机场的安检员那样,不论是谁、什么来头,从上到下,从里到外,按制度按程序逐一检查。

巡视制度好就好在任务很明确,专找问题,专挑毛病。有人说,现在的巡视反馈,只讲问题,不讲成绩,让人脸红耳热,下不来台。这其实恰是巡视本意和特点。

巡视,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纪律规矩做出判断和评估。领导干部工作有能力,做出了成绩,党组织和老百姓自有公论。不用担心有能力有成绩别人看不到,需要注意的是,有的地方对干部的缺点和问题,往往太过宽容,而这其中隐患很多——

“这么大的领导了,难道还会贪小便宜?”

“这个同志的生活作风,我们还是信得过的。”

“住房超标了几米,不要揪着不放嘛。”

……

这种想法和做法,在我们的政治生活已经司空见惯,其情形就好像机场安检员很客气地说:“领导,我信得过你,免检!”

然而,麻烦就出在这里:在有的地方和单位,正是客客气气的考察、马马虎虎的巡视,漏掉了大老虎、酿成大灾难。

在我们的面前,不论是老领导、老同事、老朋友、老同学,还是其他自认为很了解的人,都要把丑话说在前面:对不起,信任不能代替监督,执行纪律没有例外。

没有谁可以免检!(米博华)

上一条:违纪不要找借口
下一条:守廉洁才能尽孝道
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