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 页>宣传教育>以史鉴今>正文
心不动于微利之诱 目不眩于五色之惑
2018-05-18 10:46   中国纪检监察报   (点击: )

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,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、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,做到“心不动于微利之诱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。

——习近平2018年3月10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

 

“心不动于微利之诱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的意思是既不被蝇头小利引诱,也不被五光十色的外界所迷惑。这句话体现了古人对修身齐家、为官做人等问题的思考和见解,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,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。

首先,让我们来对“心不动于微利之诱”进行思考。这句话表达的实质就是“慎微”。翻阅经典,古人关于“慎微”的观点跃然纸上。一方面,“致广大而尽精微”“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”等都在提醒我们为人做事要深入微观、积微致著,最终才能有所成就;另一方面,在蝇头小利等利益面前能否做到“慎微”,则直接关系到人的品行、修养、事业等诸多方面。如《太公金匮》中的“道自微而生,祸自微而成”,《说苑》中的“患生于所忽,祸起于细微”,以及应璩提出的“细微苟不慎,堤溃自蚁穴”。而“积羽沉舟”“群轻折轴”等成语,“巴豆虽小坏肠胃,酒杯不深淹死人”等谚语也都在告诉人们“君子禁于微”的道理。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“慎微”,他多次强调:“‘不矜细行,终累大德。’各级干部要从我做起、从小事做起,带头坚守正道、弘扬正气,努力营造良好从政环境”,“要把党的领导体现到日常管理监督中,敢于较真,注重日常,抓早抓小,防微杜渐,体现组织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,决不能坐看自己的同志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”。

而对于“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,则可立足于古人的“慎欲”思想来理解。古人认为“欲多则心散,心散则志衰,志衰则思不达也”,因此许多思想家都留下了“慎欲”的至理名言。儒家学派提出“养心莫善于寡欲”,这是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最佳办法在于清心寡欲;道家学派主张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”,这是告诫我们追求名利要知足常乐;法家学派认为“人有欲,则计会乱,计会乱而有欲甚,有欲甚则邪心胜,邪心胜则事经绝,事经绝则祸乱生”,则是以循序渐进式的说理指出不能克制欲望必然导致祸乱。而文人墨客笔下的猩猩嗜酒被捕、蝜蝂负重亡身等故事也都揭露了“嗜欲者,逐祸之马也”的道理。因此,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,“艰苦奋斗、清正廉洁,正确行使权力,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,‘不以一毫私意自蔽,不以一毫私欲自累’”,逐步做到寡欲、慎欲、节欲,最终达到“无欲则刚”的境界。

事实上,要真正达到“心不动于微利之诱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的境界,还应该做到慎独慎初。

所谓“慎独”,讲的是在私底下、无人时,也能够做到不放纵、不越轨、不逾矩,这是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一种“修身之法”“入德之方”。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”“君子慎独,不欺暗室”“慎独者,慎其闲居之所为”等经典名句都凝聚了古人对“慎独”思想的认识。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讲话中提出过对“慎独”的思考,他指出:“慎独,就是要在独处时谨慎不苟。独处时的行为,实际上是对一个人党性修养的最有效考验。只有做到了慎独,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无愧。”

而“慎初”就是戒慎于事情发生之初。正所谓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”,人生如果没有良好开端,便难有好的结局。《礼记》中的“君子慎始,差若毫厘,谬以千里”比喻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做好,若偏差一丝一毫,结果就会相差甚远。陆贽的“夫小者大之渐,微者著之萌,故君子慎初,圣人存戒”则是用大与小、微和著来说明君子慎初的原因及重要性。“轿夫湿鞋”的故事是慎初的最好镜鉴,开始时穿着新鞋的轿夫“择地而行”,直到轿夫不小心踩进泥水坑后,便“不复顾惜”,由此不难得出“居身之道,亦犹是耳,倘一失足,将无所不至矣”的结论。因此,我们“只有时时慎初,处处慎初,事事慎初,才能做到止于未萌‘不湿鞋’”。

事实上,这“四慎”之间包含着某种逻辑联系,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、缺一不可,共同组成了人们格物致知、诚意正心、修身齐家、治国平天下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。当前,我们的社会面临着深刻变革,伴随着众多的陷阱和诱惑,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坚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,“管好自己的生活圈、交往圈、娱乐圈,在私底下、无人时、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,始终不放纵、不越轨、不逾矩,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”,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,不辜负时代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,在新时代新征程中,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,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。

链接

“心不动于微利之诱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应是化用了古代“慎微”和“慎欲”两种思想。孔子《论语》讲:“无欲速,无见小利。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。”老子《道德经》第十二章讲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。”

 

 

上一条:御史的历史沿革
下一条:不做蝜蝂之人
关闭窗口